甑(zèng)糕与镜糕一样,均为西安传统美食并且其发音相似,但是两者却有着较大的区别。
甑糕作为关中地区和晋南地区一种风味小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悠久的渊源。据考证,甑糕是由中国最早的“粉糍”发展而来的,到了唐代已趋向定型。
因甑糕以“甑”蒸而成,故称甑糕。甑糕的原料是江米、大枣,形色俱佳,软硬适度,软甜粘劲,味道淳厚,既可以热吃,也可凉吃,实为冬春早点的佳品。
镜糕是西安清真传统风味小吃。以糯米粉为主要原料蒸制成的形似圆镜的糕,故名镜糕。
用糯米粉,芝麻,白糖和青红丝做成坯状,用直径六厘米左右的小蒸笼蒸熟,因其大小如小圆镜,故名。它的味道甜绵可口,孩子们吃得比较多。
历史源流
比拼历史,甑糕略胜一筹

甑糕

甑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甑糕之古,最早体现于其炊具,是用从最古蒸具“甑”衍变而来的甑锅蒸制而成,此即其名。陶甑蒸出来的质量最好。
甑糕除了炊具古老以外,它又是由中国3000多年前西周时期王子专用的食品“糗饵粉糍”演变而来的。
《周礼·天宫》有羞笾之食糗饵粉糍的记载,“粉糍”是在糯米粉内加入豆沙馅(古时叫豆屑末)蒸成的饼糕。
先秦的“粉糍”是在糯米粉中加入豆沙馅蒸成的糕饼,并不放枣,到了唐代才发展成枣米合蒸。
唐代,韦巨源宴请中宗皇帝的“烧尾宴”中的“水晶龙凤糕”和如今的甑糕一脉相承。
镜糕

镜糕的历史也很悠久。
据《宋史》记载,宰相刘晏就好镜糕这一口,早晨上朝总要在半路让人买热气蒸腾的镜糕,用袍袖包着大嚼,还对同僚说:“香甜味美,妙不可言。”
清初,陕西人王弘庆(字文宣,咸阳人)有《咏镜儿糕》诗云:“柳荫槐下清昼长,镜糕担子亦生香,童稚儿女共笑语,且牵阿母欲一尝。”
百姓评价
宴席佳肴 VS 街边零食


食用场合

由于红枣和糯米营养丰富,滋补强身,因而甑糕受到各阶层消费者的好评。
当年冯玉祥将军把“西安甑糕”誉为“平民阶层的燕菜”。西安、关中地区开会,早点多食甑糕。
村民赶集赴会,都要吃一盘甑糕打点;返回时还买上一两盘,以虎皮叶包装,带回家里让家人同享口福。
至于镜糕,说它是小吃,不如说是零食。
镜糕很小,直径约六厘米,厚约三厘米,白白嫩嫩,形状若小圆镜,故名为“镜糕”。
这种零食随流动三轮车而走,机动灵活,现蒸现卖。吃时,用竹签扎一块,蘸一点白糖、芝麻或其他作料,咬一口,绵软香甜,既好看又好吃,深受儿童和年轻人喜爱。
外地游客逛西安,也喜欢举着这种“小镜子”,边走边尝。
制作技法
新鲜食材+简单烹饪=绝世美味


蒸甑糕

主料:
糯米300g
辅料:
红芸豆100g、蜜枣250g
流程:
将糯米、芸豆提前泡好。(芸豆泡的时间要长一些),蜜枣对半切开。
取干净的大碗将泡好的糯米均匀地铺在底部,上面铺一层蜜枣,再铺一层糯米,再在糯米上均匀地铺一层泡好的芸豆。
最上面铺上糯米、加适量清水。放入高压锅蒸40分钟,待自然冷却取出即可。
注意事项:
1.糯米浸泡6小时以上,芸豆需要泡时间长一些,(泡一夜)。
2.喜欢甜的蜜枣可以多放一些铺两层也可以。
3.最底层和最上层必须是糯米,如果容器大也可多铺几层。
4.蒸制之前一定要给碗里加水,比平时蒸米饭的水要少一些。
做镜糕

镜糕的制作方法很简单,选上优质糯米粉装到木制蒸笼里,撒上些红豆或者绿豆做辅料,然后放在炉子上蒸,只需几分钟就可以蒸出来。
然后用四色糖粒,葡萄干和核桃仁装饰白色糕面。吃的时候就是沾上黑色芝麻然后刷一点点玫瑰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香味,从远处就能闻到。
镜糕有草莓,蓝莓,哈密瓜等多种口味。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大部分为原创,有小部分整理于自互联网,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内容仅供读者参考。